近年市面上健康飲品吹起低卡熱潮,消費者對天然代糖接受度急速攀升,其中甜菊糖(stevioside)憑藉零熱量與植物來源獲得青睞。然而,上月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(ASCO)分會場,一項由巴西坎皮納斯大學(UNICAMP)團隊發表的海報引爆討論:甜菊糖不僅能調節血糖,竟有望干擾腫瘤生長。該研究透過乳癌與結腸癌細胞系實驗,看到細胞凋亡率提升近40%(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,2023),引發生技圈對“甜味抗癌”話題的高度關注。臺灣也出現新創團隊鏈結學研共同開發衍生物,以期開拓抗腫瘤新路徑。
深入探索生物分子作用機制原理,本次海報指出甜菊糖在體外實驗中透過4大機制抑制腫瘤:首先,干擾PI3K/Akt訊號傳遞,阻斷細胞增殖;其次,活化Caspase-3與Caspase-9,引發細胞凋亡;再者,誘導G1/S期細胞週期停滯;最後,減少腫瘤細胞產生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(VEGF),抑制血管新生。依據2023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的文獻(PubMed:PMID 36984731),在小型動物異種移植模型中,口服甜菊糖衍生物4週後,腫瘤體積較對照組平均減少約35%。不過,團隊也坦言甜菊糖生體可用率低,需透過奈米載體或化學修飾才能提升血中濃度,進一步展開劑型優化與安全性評估是下一步關鍵。
放眼全球生技市場動態變化趨勢,甜菊糖由食品添加劑跨足藥物發展,意味著傳統調味料可能成為新興藥物先導分子。對產業而言,短期可觀察大廠如雀巢(Nestlé)與卡夫亨氏(Kraft Heinz)是否透過策略投資或合作布局天然高分子抗癌產品;長期則需留意美國FDA與歐盟EMA對天然物質新適應證核准路徑的修訂。對臺灣生技廠商來說,可借鏡專利佈局時程,在完成IND(Investigational New Drug)前取得專利保護;同時,必須面對現行《藥事法》下天然物質申請新藥的安全性與臨床侷限。風險方面,若後續臨床I/II期試驗未能重現動物實驗成果,或商業化成本過高,投資人勢必調整布局。未來,天然代糖不只解決口感與熱量問題,更可能成為抗腫瘤新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