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技產業發展

CAR-T普及受限?350M美元併購擴大體內細胞療法商機新格局

當跨國藥廠投入體內療法浪潮,隨著Gilead Sciences於2024年5月宣布以3.5億美元收購美國新創Interius Therapeutics,生技界再度聚焦“體內”(in vivo)細胞療法。近年CAR-T療法(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)在血液腫瘤領域取得突破,但高昂成本與繁複製程使其難以大規模普及。全球多數CAR-T產品採離體(ex vivo)方式製備,需將患者T細胞分離、基因改造後再回輸,動輒需時數週並高出數十萬美元。Interius主打以基因編輯載體於體內直接誘導T細胞轉染,利用自毀調控元件及底物放大機制,理論上可省略離體製程,縮短治療窗口並大幅降低製造費用(來源:Nature Biotechnology 2023;41(5):539–547)。此次併購也跟隨Gilead 2021年以110億美元收購Kite Pharma後的戰略佈局,顯示公司正加速多元化細胞與基因治療平台,搶攻下一波免疫腫瘤及自體免疫疾病市場。

面對基因編輯與細胞修飾技術,Interius採用經FDA授權的腺相關病毒載體(AAV)結合小分子誘導開關,以達到高選擇性且可逆的CAR表達(來源:ClinicalTrials.gov NCT05512345)。根據2023年動物實驗數據,單次體內注射即可使超過65%小鼠外周T細胞穩定表達BCMA-CAR,並在多發性骨髓瘤模型中觀察到顯著腫瘤負荷減少(p<0.01)(來源:Interius 2023年年報)。此平台透過編碼自我限制性Cassette,避免長期CAR過度活化所引發的細胞毒性,並可透過口服給藥的遺傳放大子(amplifier)調控療程強度。與離體製程相比,體內療法不僅縮短製造時間至數天,還去除複雜的GMP(良好製造規範)工廠流程,降低40%至60%成本;根據Evaluate Pharma預估,若此技術落地,美國CAR-T市場價值可在2030年前從現有180億美元增長至逾300億美元。 放眼全球細胞療法市場機遇,體內一劑式CAR-T若能突破臨床瓶頸,將衝擊既有藥廠與CDMO(合同定製研發與生產)格局。在亞太地區,若台灣生技公司可串聯此類平台或導入合作,將加速中、晚期臨床開發並降低資本門檻。惟體內基因載體的安全性、免疫原性以及可逆性仍是監管重點;FDA在2024年修訂的“體內基因治療指導原則”中,明確要求長期追蹤載體分布與基因編輯脫靶風險。投資人應關注Interius後續 IND(Investigational New Drug)申請進度與首例人體I期數據,並評估載體平台的專利布局及製造規模化能力。此外,併購價格與里程碑付款結構是否符合價值預期,也將影響Gilead未來併購策略。下一步,台灣業者如何借鏡大廠併購與技術轉移模式,搶得體內療法商機,值得持續觀察與思考。邀請連結: https://dailybiotechreport.tw/signup